——《沙尘暴的警告》(上下册)编辑手记
作者:徐 钢
承蒙陈瑞清老先生的厚爱,我受邀承担了由他编著的《沙尘暴的警告》(上下册)的编辑工作。在我接手此书之前,已有多位业界同仁对此书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电脑录入、审稿校对等作了大量的工作,书稿基本成型,可以说我是接手了一个有待完善的书稿。
为此,我按照陈老的意图,并且有很多次都是同陈老一起促膝交谈、结伴而行,并肩工作。我们在近4个月的时间里,对原书稿主要作了5项较大改动:一是图文并茂,我们从社会多方面多渠道搜集了800多幅图片,并且针对书中5个章节不同内容的文章,从中配发了一百多幅图片;二是变更册数,考虑到全书增添的页码,由原来的全一册改为上下册;三是增加题词,又增加了3幅领导题词;四是增添文章,新收录了近40篇文章和附录;五是审稿校对,重新对全书(上下册)进行了通审通校等等。
当然,全书交付出版社出版时,还会有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和校对进行最后把关,我们所作的依然是承上启下的工作。在近4个月的编辑工作中,我不仅更加深刻地认识了陈老编著此书的深远意境和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学术精神,也从中了解到许多为内蒙古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前辈们的奋斗往事。在此信手笔录一些编辑的趣闻逸事,以飨关注本书的广大读者。
一、忘年之交 。陈老是我的长辈,也是我的老父亲的好朋友。我父亲离休前曾经协助内蒙古自治区2位副主席分管过全区农牧林水战线的工作,他和陈老的工作有很多方面的联系,而且他们的籍贯都是北京,是老乡。我记得有一年过春节我正在老父亲家时,陈老来家里拜年,他们老哥俩谈起老北京的故事,我在旁边听得津津有味。
我与陈老也有十多年的交往。当我在《实践》办刊时,发表过陈老的文章,也多次和陈老一起参加过各种会议,相互研讨问题,交流思想观点。我退休后到内蒙古经济学会办会刊,和陈老的联系就更紧密了,陈老本身就是学会会刊的顾问,他精力充沛,社会活动广泛,我们经常一起参加民间主办的多项活动。 陈老知识渊博,发言精彩,待人诚恳热情,自治区有许多社会团体都喜欢请他出席各种活动。他在大庭广众之处也经常称呼我为徐老弟,但我始终不敢乱了辈分。这次和陈老一起编书,我又发现他的一些新亮点。比如,陈老作为76岁的老者,接受新事务的能力绝不亚于年轻人,手机玩儿得一个遛,拍照、上网、微信等样样齐全。我们经常在微信上传输文章和图片,交流观点,研讨问题,有时搞到深更半夜,乐此不疲。同时,陈老对文字、图片说明要求十分严谨,我们经常为了一段文字或一张图片说明反复讨论,多方求证,力求翔实准确。陈老经常说,书虽然是他编著的,但书中记载的很多事情是大家一起做的,要尽可能地把大家的功劳都记载下来。这些点滴之事如同涓涓细流,使我为之感动,也深受教育和启迪。
二、砥砺前行。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北部边疆,外与蒙古、俄罗斯接壤,内与8省区毗邻,既是祖国北方重要的安全屏障,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 陈老在内蒙古副省级领导岗位任职多年,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农工民主党内蒙古自治区委主委以及全国政协十届委员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勤勉履职,始终把内蒙古的生态保护与建设作为自身工作的一个重点。他亲身经历了内蒙古改革开放以来肩负的保护生态环境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双重历史使命的时代进程,也亲身感受到内蒙古生态建设由之前的以“工程”、“项目”等形式的建设,升华为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推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资源的基本政策,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步。同时,也亲力亲为地体验到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种种困难、问题与艰辛。
《沙尘暴的警告》(上下册)记载了编著者从1998年7月14日向全国人大环资委所做的汇报、农工民主党中央机关刊物《前进论坛》1999年第三期发表的《关于阿拉善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这篇文章,到参加2008年4月25日第三届世界杰出华商大会财富领袖论坛暨第七届外交官之春的特邀文章《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创造绿色财富》,反映了陈老1998年至2008年这十年工作的历史足迹,同时根据编著本书的内容需要又选编了几篇编著者2008年以后的文章,时间截止到2017年6月。
左:徐刚,右:陈瑞清
全书内容由领导题词、序言、论文、提案、讲稿、调研报告、内文配图、内文注释、附录文章、后记等多种文体组成,分5个章节,约46万余字,其中既有陈老及他们那一代人十多年的奋斗纪实,也有他退休之后的活动记载,可谓内容五彩斑斓、波澜壮阔。其中可圈可点之事不胜枚举,这里挂一漏万地试举几例:其一,居延海惊动中南海。陈老1965年7月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毕业后志愿报名到内蒙古自治区工作,在沙尘暴发源地之一的阿拉善盟工作了30年,对阿拉善地区生态综合治理情有独钟。早在上世纪末他在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任副主任时,就多次赴阿拉善调研,撰写了一批有关阿拉善地区生态综合治理的文章和提案、建议,其中,收录本书的开篇之作《加快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以及随后的多篇关于阿拉善沙尘暴、黑河分流、居延海治理、保护双峰驼等内容的论文、提案、注释、附录文章等具有鲜明的代表性。他曾于1998年7月率队进北京,就黑河中游被截流,额济纳河的河水减少,天然湖泊居延海干涸等阿拉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向全国人大环资委作专题汇报,引起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邹家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民主党主席蒋正华和全国人大环资委以及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的进一步高度重视,并以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人环委〔1998〕19号《关于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座谈会的情况报告》文件的形式上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并建议转请国务院作出处理。此后阿拉善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也引起了农工民主党中央的高度重视,1999年7月20日至27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蒋正华、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务副主席李蒙一行冒酷暑、穿沙漠、踏戈壁,行程3000多公里专门进行了考察,事后由农工民主党中央向国务院送交了《关于切实加强阿拉善生态建设的四点建议》,经过多方努力,推动了许多问题的解决。黑河流域的实际情况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2001年2月21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主持召开了国务院第94次总理办公会议,专题研究了黑河水资源问题。是年8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把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纳入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按照总理办公会议精神,甘肃省提出把张掖市建成全国一流的高效节水现代化农业示范区。是年10月,张掖市上报了《张掖市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方案》,翌年12月26日,国家水利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予以批复。遵照国务院批准的黑河跨省际分水方案,张掖市从2000年开始向下游的额济纳旗成功调水。2002年7月,第一次将黑河水送到干涸10年的东居延海,形成水域面积23.66平方公里。朱镕基总理盛赞黑河调水“是一曲绿色的颂歌,值得大书而特书”。2003年9月,黑河水在阔别西居延海43年之后再次入注,使龟裂广袤的湖盆再现生机。对此,后任的温家宝同志予以高度评价。由于这次进京汇报会以及会后形成的文件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对推动黑河干流分水,拯救干涸的居延海和额济纳绿洲、解决阿拉善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问题起了重要的作用,于是被人们喻之为“居延海惊动了中南海”。这段历程真实地记载在本书的第一章的多篇文章、提案、注释和附录中。 其二,成就斐然的“双百万”京(津)北绿色屏障工程。上世纪末一个时期,内蒙古以沙尘暴为代表的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引起了全国的普遍关注。时任农工民主党内蒙古自治区委主委的陈老,于2000年1月向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八届三次会议提交了由他主持起草的《关于实施百万家企事业单位共植百万亩世纪林绿色屏障希望工程的提案》。提案提出动员100万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在2000年至2005年的五年时间内,每个单位至少“200元捐植1亩林(草)”,每个公民至少“5元捐植1棵树”,采取种树种草、围栏封育、禁牧休牧等各种措施,在内蒙古营造100万亩林(草)基地,防止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制止沙尘暴的侵袭,共同构筑京(津)北绿色生态屏障。“双百万”京(津)北绿色屏障工程由此而生。2000年5月,朱镕基亲自到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考察,对京(津)周边地区沙漠治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做好京津周围地区的防沙治沙工作十分重要,内蒙古自治区在这方面肩负着非常重要的任务,要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加快构筑京津周围地区的绿色生态屏障,阻挡外来沙尘侵入,改善京津地区生态环境。”据此,国家在内蒙古自治区启动了“京津周边地区沙源治理工程”。农工民主党内蒙古区委抓住机遇,与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环资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直属机关工委、团委、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发展计划委员会、绿化委员会、林业厅、水利厅、畜牧业厅、农业厅、环保局、工商局、总工会、妇联、工商联、扶贫办、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十九个单位联合发起了实施“百万家企事业单位共植百万亩京(津)北绿色屏障世纪林(草)工程”的倡议,并以十九个单位的成员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双百万”京(津)北绿色屏障工程组委会(后发展为24个单位)。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廷武、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傅守正、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格日勒图担任组委会顾问,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农工民主党内蒙古自治区委主委陈瑞清担任组委会主任。组委会于2000年7月3日印发了《关于百万家企事业单位共植百万亩京(津)北绿色屏障世纪林(草)工程的实施方案》(内常环发[2000]6号)。2000年7月4日,自治区“双百万”京津北绿色屏障工程组委会在呼和浩特隆重召开新闻发布会,自治区“双百万”工程组委会主任陈瑞清作了《全社会行动起来,为建设京(津)北绿色屏障贡献力量》的讲话,这项集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系统性于一体的宏大工程全面启动。 五年来,“双百万”京(津)北绿色屏障工程得到了区内外企事业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双百万”工程组委会各成员单位以宣传发动、筹集资金和工程建设为突破口,以“保护母亲河”行动、营建“青少年生态实践教育基地”、“农工世纪林(草)”工程及部队武警、企事业单位创建不同形式的林草项目为载体,广泛动员社会各界踊跃投身生态建设,为保护和改善自治区生态环境,营造秀美山川,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五年中,工程累计筹资1.65亿元,建设绿色生态屏障220多万亩,远远超出当时规划的五年完成100万亩的任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本书第三章比较完整地记载了这项活动的前因后果,并且由陈老精辟归纳为“社会参与,推动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当属珍贵的历史财富。其三,科学发展观催生一号议案。2005年1月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由时任内蒙古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农工民主党内蒙古区委主委陈瑞清亲自撰写,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自治区原副主席)周维德和参会的人大常委、人大代表共15人会签,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我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议案》。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将此议案列为一号议案,引起了与会自治区人大代表、自治区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对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循环经济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内蒙古人代会闭幕的第四天,有广泛读者的《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主办)在2005年1月18日以《我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题率先在头版进行了报道,称“这是我区经济发展向循环经济轨道过渡的重要转折点,也标志着自治区人大在决定我区重大事项方面迈出了实质、可喜的一步”。自治区许多媒体评价:陈瑞清与周维德领衔提出的《关于我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议案》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在生态恶化区、资源富集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边疆民族地区,倡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依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经济发展生态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向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事后,陈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科学发展观催生了一号议案。议案强调了我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从战略地位、转变观念、三个层次、搞好规划、优化结构、依法推动、完善政策、科技支撑、示范推广、科学管理、宣传教育、加强领导等十二个方面对我区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具体建议,这是在深入学习、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形成的,凝结着集体的智慧、大家的经验。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维德同志是担任过自治区政府副主席的老领导,对议案很支持。当然,议案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有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今天,当我们把这个“一号议案”收入本书第五章时,回过头来看,其中的许多思想和举措依然有着现实指导意义。类似上述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事例在书中还有许多,由于篇幅所限,就不一一例举。 铭记历史,面向未来。这是陈老砥砺前行地编著《沙尘暴的警告》(上下册)的初心,也是全书的“书魂”。三、图片搜寻 为了真实记载内蒙古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一段历史,增加本书的可读性,陈老提出要给本书的内文配图,力求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这可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由于时间跨度有18个年头,特别是上个世纪末与本世纪的头10年,许多重大事件回过头去找当时的照片,事过人非,图片搜寻的过程十分艰难。我跟随陈老一起努力了4个多月,深深体会到陈老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区内外许多同志和朋友们的热情支持。首先是陈老的老朋友,阿拉善盟原盟政协主席巴图朝鲁提供了沙尘暴、居延海、小骏马胡杨林等一批照片,专业摄影家哈斯巴根提供了他所拍摄的阿拉善沙尘暴照片。陈老又介绍我到内蒙古摄影家协会秘书长张放同志办公处,受到他的热情接待。张放秘书长将他曾多年拍摄并且举办过有关内蒙古生态环境摄影展的大量专业图片无偿交给陈老选用。农工民主党内蒙古区委秘书长耿豫蒙和陈老曾担任其名誉会长的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中小城市发展委员会的办公室主任宋泉提供了许多“双百万”京津北绿色屏障工程十分珍贵的历史照片,宋泉主任还为《沙尘暴的警告》一书的编排做了大量的工作。由于本书第四章涉及到钱学森沙产业草产业理论和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建设实践的内容,我跟随陈老专程前往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受到协会执行会长张卫国、秘书长刘艾君的热情接待。陈老曾经担任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的名誉会长,和他们二位颇为熟悉。他们拿出来多年珍藏的已经装订成册的几大本图片集,供我们翻拍录入。此外,东达蒙古王集团办公室王霞等企业同志也为发展沙产业草产业提供了一些照片。为了配合书中有关依法防治污染、开展环保世纪行活动的内容,我又跟随陈老专程前往内蒙古自治区环保庁,环保庁宣传中心主任白志峰给予大力支持,杨爱群科长提供了三本画册和一些照片,其中,由陈老担任内蒙古环保世纪行组委会主任时,连续多年率领自治区执法检查组和内蒙古环保世纪行记者团在我区许多盟市、企业检查指导环保工作的照片弥足珍贵,并且有多张照片选入书中。在陈老的感召下,我也从许多媒体的图片库中找到一些所需的图片。我们总共找到800多张图片和照片,从中选用了100多张。 在图片搜寻工作中,令我感触深刻地是陈老不辞劳苦、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作为年过七旬的老者,为图片搜寻而四处奔波,十分辛苦。特别是对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所配图片的说明,陈老都亲自一字一句地反复斟酌,总想把大家的功劳都记载下来。在配图说明中还有许多新的发现,比如,在配“双百万”京(津)北绿色屏障工程相关文章的图片时,有一张是2004年6月21日农工民主党江苏省委员会以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江苏省委主委、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朱兆良为团长的农工民主党江苏省委代表团,在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农工民主党内蒙古区委主委陈瑞清和乌兰察布市领导及四子王旗领导陪同下向在四子王旗兴建的“双百万”京津北绿色屏障农工世纪林工程捐款,使我对外省区对内蒙古的帮助和支持又有了新的认识。当然,我们常说,编书也是一个“遗憾的艺术”,在所配的图片中,有一些属年代久远的翻拍照片,有一些属画册印刷的图片,其清晰度远远赶不上现代的数字照片,所以,书中所配的图片质量参差不齐,对此深表遗憾。四、精彩附录 在我接手本书之时,书里就收录了许多精彩附录。这些附录大都围绕着本书所记载的重要事件或重大活动的一些历史文件和当时媒体的报道精选。比如,前面讲过的关于陈老带队去全国人大环资委汇报有关阿拉善地区生态综合治理、黑河分流、居延海治理等问题后,全国人大环资委〔1998〕19号《关于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座谈会的情况报告》文件的原文。又如,从“双百万”京(津)北绿色屏障工程一开始的《实施方案》《倡议书》,到全国人大和自治区领导出席启动仪式上的讲话,再到中央新闻媒体到内蒙古采访报道“双百万”京(津)北绿色屏障工程实施情况和自治区相关媒体对此项活动报道的精品,直到此项工程最后的总结表彰大会上自治区相关领导的讲话和新闻媒体的许多报道等,可以说,附录将这一成就斐然的重大工程相关资料从头到尾都有比较完整的记载,其历史文献弥足珍贵。再如,围绕陈瑞清与周维德在内蒙古自治区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领衔提出的“一号议案”,自治区许多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等等,都以附录的形式收录到书中。我接手陈老编著的《沙尘暴的警告》(上下册)的编辑工作以后,陈老结合以前的编著思路,又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本书从第一幅布赫老先生的题词到最后一幅,已经历了七年(实际准备时间差不多有十年时间)。原来的思路是由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头10年内蒙古生态保护与建设处于爬坡过坎的时期,本书重点在于针对当时出现的一些重要问题,记载当时所提出的建设性的意见和举措。此后,又有许多曾经一起并肩奋斗过的老领导、老同志对此书的编著给予了许多支持和鼓励,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加之今年又逢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等因素,本书应当以附录的形式列举我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成就。按照陈老的这个新想法,加之我们编书时又逢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成功举办,中国的治沙模式获国际广泛认可等新情况,我们又有针对性地加了许多内蒙古防沙治沙、生态文明建设新成就的附录,比如,库布其向世界提供防治荒漠化“中国方案”、东达蒙古王集团沙产业扶贫模式调研、宇航人发展科技创新型沙产业、内蒙古阿拉善苁蓉集团科技创新沙产业、内蒙古金沙苑生态集团有限公司打造有机生态循环系统、内蒙古蒙草公司、内蒙古蒙羊牧业公司发展现代高效绿色产业等一些生动具体的典型报道等,从一个侧面体现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辉煌成就。除了上述两种情况的附录之外,还有一些是带有综合性情况介绍,比如,讲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蒋正华一年三访内蒙古考察循环经济背后的故事、讲述陈老人生经历的“草原之子”的故事、《人进沙退 绿色崛起 内蒙古绘就生态文明建设新愿景》的综合报道等,都以“总附录”的形式收入书中。我有感而发的“追寻生态保护与建设者的足迹——《沙尘暴的警告》(上下册)编辑手记”一文也收录在“总附录”的收尾之篇。
铭记奋斗者的历史足迹,让我们豪情满怀地拥抱更加美好的新时代!
(作者系《实践》杂志社原巡视员兼执行副总编辑、编审。现任:内蒙古经济学会副会长、内蒙古领导学学会副会长)
—————
责编:孔之众、赵永光
编审:韩雄亮、郑能量
编发:地球村民网-新媒体头条